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VIP   VIP会员第1年

新图书资料发布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搜索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商品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在线商城 >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一部针砭当下中国经济崛起、精神萎靡现状的犀利作品,文化评论人刘仰.)
在线商城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一部针砭当下中国经济崛起、精神萎靡现状的犀利作品,文化评论人刘仰.)

价格 36.8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3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IP属地 广东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从政治文化理论的维度,对当前中国人热议的民族精神话题,进行多个方面的论证和阐述,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宗教、哲学和关系。作者作为文化评论人,文化底蕴深厚,熟悉中外人文历史,对当代中西交往关系研究颇深,针对当前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见解独到,言之成理,也有一些可能引发争论的观点和话题。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何为“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近期目标:两个翻番
二、“中国梦”的现实针对性: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
三、“中国梦”的核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四、“中国梦”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我们曾经的光荣
一、梦想就是不断追求新的理想
二、我们曾长期站在农业文明的
三、中国的工业和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
四、美好的中国与美丽的中国人
五、清除文化种族主义
第三章 中国的沉沦与屈辱
一、西方为何能崛起?
二、鸦片战争造成的历史转折
第四章 艰难抗争
一、的惯性与浅层的较量
二、向西方学习的探索
三、民众与精英的隔阂
四、路漫漫兮上下求索
第五章 灿烂曙光
一、历史的废墟不只是废墟
二、“依靠谁”是个大问题
三、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六章 温情的敬意
一、历史虚无主义用心何在?
二、挨打、挨饿与挨骂
三、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
第七章 改革没有完成时
一、改不改不是问题,如何改才是问题
二、警惕“改革霸权”
三、稳妥改革与急功近利
第八章 道路自信
一、中国道路的成功有目共睹
二、后发达国家的玻璃天花板
三、“中国”究竟哪里?
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角关系”
五、中国传统有顽强的生命力
第九章 制度自信
一、群众路线就是民主
二、宪政没有模式
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辅相成
第十章 理论自信
一、话语权也是国家主权
二、争论还是不争论?
三、维护就是维护理论自信
第十一章 文化就是力量
一、“以文化之”与“以武化之”
二、中国文化是统一的力量
三、文化也是经济
四、文化自信给予我们力量
第十二章 经济民主是民主的本质
一、民主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二、中产阶级如何才能壮大和稳固?
三、贫富差距背后的金融黑手
四、“小政府”与“大政府”
第十三章 实干兴邦
一、教育要为“实干兴邦”服务
二、国家主导科技创新
三、“中国梦”与“美国梦”
第十四章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一、中国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受害者
二、中美关系的“老路”与“邪路”
三、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两个国家
四、中美永不战?
五、联合国与世界政府
第十五章 中国好,世界好!
一、中国为天下:广德不广地
二、中国历来奉行开放与共赢
三、“中国梦”与世界相互需要
后 记

摘要与插图

一、梦想就是不断追求新的理想
有人说,“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才有的,所以谈不上“复兴”,因为以前没有“中华民族”,能复兴什么?的确,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影响诞生了很多新名词。必须指出,那只是名词,不是实质。虽然“中华民族”这个名词是梁启超先提出的,诞生的时间并不很长,但是,“中华民族”的实质早就存在,中国很早就是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这个事实是很清楚的。事实上,具有现代国家意义的“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也不长,古代“中国”一词,在西方和中国有不同的解释。再说,中国历经常有很多小国家同时存在,的确使得整体上的“中国”概念淡化了,即便是统一的王朝,也被称为汉唐宋元明清。然而,即便具有现代国家意义的“中国”一词出现得较晚,我们能否定中国在历的长期存在吗?“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也是一样的。以英国来说,它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个称谓是19世纪以后出现的,我们能由此说英国以前不存在吗?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编订了中国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诗作的创作时间跨越五百多年,有些来自民间,有些来自宫廷。当年那些不知名的创作者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的向往。例如,“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新解》,沈泽宜译注,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73页。]。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一词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虽然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多国并存的春秋时期,《诗经》中那些诗句产生的时间可能更早,但是,“中国”已经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且,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在那个时期以前就开始了融合的过程。例如,炎帝黄帝所领导的是不同的氏族部落组成的群体,如今作为中国文化正统的齐鲁地区,早先也被称为东夷,现在谁还会将它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因此,“中国”“中华民族”在事实上早就存在,虽然它的内涵在历多有变迁,不断丰富,但这并不影响它事实上的客观存在。
《诗经·大雅·民劳》中提到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一方面体现了“中国”这一概念的久远历史,另一方面也给后世留下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小康”。如今人们常说的“小康社会”,源头就在这里。当然,今天在“中国梦”中描绘的“小康社会”内涵,与孔子时代已不一样了。与“小康”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大康”,它也出现在《诗经》中。《诗经·唐风·蟋蟀》写道:“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诗经新解》,沈泽宜译注,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与“小康”概念沿用至今不同的是,虽然后世也有人多次提及“大康”,但是,孔子在《礼记·礼运》中用“大同”替代了它,“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理想社会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描述,这也可以视为“中国梦”的源头。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选译》,朱正义、林开甲译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58页。]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